土地问题成风眼 何不发展淡水湖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1957
地产新闻
土地问题成风眼 何不发展淡水湖
(东方) 2021年9月25日
自传出中央向本港地产商施压后,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昨日地产建设商会举行例会,会后打破惯例非由主席代表发言,而是由数大地产商高层一同列阵,重申未有听闻中央会见个别会员,也没有感到压力,强调在良政善治的新环境下,商会及会员继续全力支持港府增加土地房屋供应和改善经济民生。显而易见,土地问题已成全城风眼,地产商更是置身风口浪尖。既然地产商愿意配合,港府更应加快拓土建屋的审批程序并做到地尽其用,《东方》倡议的「船湾淡水湖发展蓝图」务实可行,绝对可解燃眉之急。

地产霸权 港府造成

中央关注本港房屋问题并非始自今日,过去已多番警告港府,若房屋问题处理得不好便会演变成政治问题,结果不幸而言中。时至今日,楼价高不可攀,无壳蜗牛望楼兴叹,偏偏港府拓土建屋龟行蜗步,不是搬出十画未有一撇的「明日大屿」画饼充饥,就是索性推出租管,变相将劏房合法化,与京官督促港府尽快取缔劏房背道而驰。与此同时,港府坚持高地价政策「五十年不变」,并将之视为库房最主要收入来源,既然面粉价贵,面包自然更贵,令房屋问题陷入恶性循环,地产商亦被视为「霸权」的代表。

从是次地产商会的反应可见,对於贴在他们身上的霸权标签显然无福消受,强调业界「一直关注香港的土地房屋供应及经济民生问题,多年来与特区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商对策」,有个别地产商更直言即使要他们把农地全数捐出,都只占土地供应极小部分,无助解决问题,认为应开山填海。

诚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将所有房屋问题归咎於地产商的确有欠公允,皆因制订游戏规则的是港府,施政一面倒向地产商倾斜也是港府,尤其是曾荫权年代,停建居屋,减建公屋,终日与富豪为伍,导致公营房屋供应严重失衡,高地价、高楼价、高租金「三高」加剧,埋下贫富悬殊愈演愈烈、上楼难於上青天的祸根。土地房屋问题拖延至今尾大不掉,必须要有新思维大刀阔斧解决,港府与其接受发展商捐出农地兴建过渡屋小修小补,倒不如将眼光放远,打破框框条条,大胆开发极具潜力的新土地,包括功能性填海。

《东方》为民喉舌,急民所急,先后献上多幅拓土建屋蓝图,最新提出的「船湾淡水湖发展蓝图」绝对有的放矢,只要港府实行拿来主义,不仅可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可推动旅游和环保,为香港全面增值。

东方蓝图 有的放矢

方案一是将三成面积填平,涉及约360公顷土地。面山位置用作兴建公营房屋,向海地方兴建私楼,其余地方则建设水上活动中心,发展休闲旅游,并善用自然环境,腾出空间辟作淡水鱼养殖场,岸边可建家禽养殖场;此外,可把淡水湖西面、即三门仔新村至汀角村对出的船湾海填平,即可增加117公顷土地,当局可兴建大坝接驳船湾和马屎洲,更可发展单轨列车接驳大埔,发展高增值的环保旅游,届时大埔区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整个新界的中心点。

方案二是将整个湖全部填平,可释出1,200多公顷土地。港府劳民伤财填海造岛的「明日大屿」亦仅可提供1,700公顷土地,而且没有十多廿年不可能成事,万亿库房储备随时被淘空;反观发展船湾淡水湖的成本相对低得多,时间亦短得多,但释出土地相差不远,何况地点方便,配套齐全,就业不成问题,肯定不会沦为「悲情城市」翻版。必须指出,林郑早年成立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曾研究填平船湾淡水湖,足证这个选项绝非空中楼阁。

有麝自然香。东方蓝图得到工程师和议员热烈和议,认同填平淡水湖解决土地房屋问题,比大费周章从无到有的「明日大屿」更快捷可行,更可在湖底打桩加上石屎柱兴建架空平台建屋,既美观又有特色。最重要是,船湾淡水湖虽然是本港第二大水塘,但随着东江水稳占本港八成供水量,而香港每年雨水收集量平均只有2.46亿立方米,在全港5.86亿立方米总储水量的水塘中,即使剔除船湾的2.3亿立方米,仍有足够容量去收集雨水。何况港大研究同样指出,剔除船湾后,仍可保留原有输水管道输水去其他水塘,接收东江水的运作不受影响。凡此种种,无不印证东方蓝图务实可行,真正有利香港长远发展。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暴疫夹击,香港正处於百废待兴的转折口,港府必须破旧立新,以新思维、新视野迎难而上,继续抱残守缺,食古不化,特区竞争力跌跌不休不用说,楼困激化令民愤激化才是最不堪设想。总而言之,中央有施压又好,无施压也罢,地产商既已表态愿意配合,拓土建屋便刻不容缓。港府要做的是拆局重组,简化土地审批程序,为公私营合作做好准备,让市民安居乐业,达致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