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首要有屋住 其次有工開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2315
地產新聞
脫貧首要有屋住 其次有工開
(文匯報) 2021年11月26日
何鉅業認為,香港的貧窮人口問題對比世界其他城市來說雖不算很嚴重,但香港主要的貧窮問題在於,港人需要用不少的收入比例去租屋住,例如家庭入息只有萬多元的夫婦,卻要用五六千元租劏房住,這就是香港人的貧窮壓力。因此,只要解決居住問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貧窮帶來的負面影響。

新界僅提供17%就業職位

在解決居住壓力的同時,政府亦要思考如何創造多元化的就業機會,把原本集中在市區的工作,分散到其他新發展區。何鉅業引述統計數字稱,港島的就業供應佔34%、九龍佔49%,幅員最大的新界僅佔17%。而紓緩貧窮問題的另一個方向就是要解決各區就業機會嚴重不均的問題。

政府倡議「北部都會區」將可以容納250萬人居住。何鉅業認為,如計及外區就業人口等因素,規劃上就應預留人口六成的就業職位,即大約150萬個職位。但如何創造150萬個職位空缺,並且能讓各個階層都受惠呢?

何鉅業說,這需要在「北部都會區」內提供更多廉價的房屋供應,才有條件可以將市區的經濟活動複製上去。只有居住人口增加,才會有相應的經濟活動出現,例如飲食、零售、服務以及個人護理甚至金融業等,而這些都是提供大量工作機會的行業。另外,在兼顧多元化就業的同時,亦應顧及家庭婦女就業問題,例如讓婦女可以在當區就業或者彈性上班,提高她們的經濟條件之餘亦能改善跨代貧窮問題。

「北都」需為建築業預留土地

他又指,「北部都會區」提倡創科主題,創科職位固然是主導,除了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電子通訊等,還有一個未被提及的行業就是建築業。政府若想把一個幾十萬人口的地方發展成250萬人口的地區,必然涉及很多建設,如鐵路、公路、房屋及寫字樓等,這些資源統統來自建築業,但是香港地方太少,連建築材料、田螺車(水泥車)也被迫要「周街擺」,即使有創新想法也難以實行。

他認為,為了建築業的長遠發展,政府很有必要同時作出考慮,預留地方作為建築創新基地,以推動建築業的實驗、創新、培訓等,哪怕只是用作擺放材料或者進行組裝合成他都十分贊成,而創新基地本身也可以衍生就業人口,進一步推動多元化就業。他直言,自己未曾對這個創新基地需要的用地進行估算,但對於要發展一個250萬人口的地區,至少也要有數個工業邨才足夠。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