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北部都会区」是历史与时代的选择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2858
地产新闻
发展「北部都会区」是历史与时代的选择
(文汇报) 2021年10月15日
特首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发展横跨新界北部的「北部都会区」,构建港深「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既为香港谋划新的发展机遇,也与国家的发展大局相互契合。「北部都会区」的规划,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将为新界北乃至整个香港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

「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大地方行政区。基於历史原因,港深两地在新界北部一直存在未发展区域,原因是香港在港英时期划下许多禁区,刻意与内地分割出人为区间,不少新界村落甚至是一分为二,一半在深圳、一半在香港,同一宗族的村民被历史切割在两地,隔山遥望。即使特区政府在近年陆续将禁区土地由2,800公顷缩减至400公顷,遗憾是这些土地仍待字闺中,从未作出发展。究其原因,历史造成的地理区间,亦造成公务员团队的心理区间,不欲将北部土地归列经济发展区域,任其留白,与深圳隔绝。

新界北地理优势获得善用

回归前香港政府高度行政主导,发展新市镇可以规划与兴建并行,效率尚高;回归后的规划过程加入了公众参与,原意合理,但是由於民生议题泛政治化,揽炒派藉此搅局,阻碍规划落实。公务员团队怯於政治形势,行事避讳、少做少错,最后流於重重复复的谘询,拖垮了新界北的发展步伐。

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出台,首次将新界北河套地区纳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充分体现中央对香港创科发展的支持,率先解开了历史的死结。从地理位置纵观,元朗、北区部分区域与深圳以深圳河相连,「北部都会区」拥有7个跨境口岸,其中4个口岸是跨境陆路口岸,与深圳接壤,是香港境内促进深港合作和联系大湾区的最重要地区。新界北成为未来香港主要的土地供应来源,可以增加香港房屋供应,带领香港经济转型。

施政报告表示,特区政府下定决心将部分政府设施迁往「北部都会区」,无疑为新界北的建设带来强劲动力。然而落实「北部都会区」发展的真正关键,在於公务员团队必须从根本上调整思维,透过简化程序以压缩发展时间,迎接时代改革的洪流。未来港深两地势必进一步提升合作,特区政府必须与深圳政府紧密联系,共同推进「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与深方建立完善的合作沟通机制。

港深要无缝对接加强沟通

另一方面,与施政报告同时公布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增加约150公顷土地用作构建新田科技城,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科技产业群聚效应。其实新田等地具有一定创科基础,但提供如此多的就业职位需要政策层面的更多支持,除了本地政策,也需要中央的政策支持,与深方作出无缝对接。新田科技城联动深圳科创园区,令创科成为香港的新经济动力,成就「十四五」规划下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因此,如何迅速完善配套相关法律、产业政策的衔接,完善高效的协调机制,建立与深圳政府层面的有效沟通,达至发展提速,是建设新田科技城乃至整个「北部都会区」的重中之重。

笔者在新界北部工作十多年,曾参与新界东北的发展工作,更曾见证洪水桥的发展,协助村民作为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今日新界北被纳入施政报告作正式发展,可谓苦尽甘来。放眼河套对岸高楼林立的深圳,曾有赖香港协助建立出成功的经济特区,今时今日,香港人没理由在自己的土地上做不好新界北的发展。只要建立信心与魄力,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支持下抓紧机遇,为香港带来历史性的蜕变,何难之有?

刘国勋 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