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摆脱固有思维展现远见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2406
地产新闻
施政报告摆脱固有思维展现远见
(文汇报) 2021年10月12日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突破思维框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聚焦长远发展,为香港规划未来。作为报告重点的「北部都会区」,更是「一国两制」下,特区政府首份在空间观念、发展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纲领,充分考虑了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为香港带来的大量机遇,规划顺应香港发展的大趋势,有利香港乘势而上。

特区政府过往进行土地规划时,一直视新界边境土地为偏远地区,导致该处多年来发展滞后,与一河之隔高楼林立的深圳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一方面香港新界北有大片土地长年未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商业区土地供应短缺,影响香港可持续发展。

「北部都会区」兼顾发展居住

「北部都会区」配合《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推出,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前景谋定新方略,在香港重回「一国两制」正轨的时刻别具突破性和前瞻。

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先后表示「总要有开始解决的时候」和「告别劏房和笼屋」,加上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国庆前夕落区看望劏房笼屋居民时表示「必须加大力度解决住房问题」,反映出中央对香港和特区政府的要求和期望。「北部都会区」是具规模的新城市规划,将成为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该地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展完成后将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并提供65万个职位,包括15万个创科产业相关职位。可以说,「北部都会区」既回应了中央和香港市民的要求和期望,也符合新形势下「告别劏房和笼屋」的要求,同时更为香港经济转型升级、拓展空间开出了良方。

从区域布局看,香港以往由港岛北、九龙南为中心商业区,逐步向外发展中小型卫星城市的发展模式,造成商业区土地供应紧张,卫星城市普遍发展缓慢,经济活力层层递减。而「北部都会区」正是开拓新经济、新技术发展之路的理想选择,可容纳较大规模的产业、人口及物流。

「北部都会区」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土地开发要比港九地区容易得多。与发展成熟、再没空间发展的港岛及九龙区相比,「北部都会区」容纳较大规模的产业、人口、物流,成为香港发展的新空间,有条件与毗邻深圳成为双子星城市。

加强港深合作 融入国家大局

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当中香港和深圳的关系尤为密切。按照「北部都会区」计划,新界北由以往香港的边陲地区,摇身一变成为香港、深圳两地的连接点,成为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桥头堡。特首林郑月娥也指出,「北部都会区」的规划思路充分考虑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前海方案」,将形成港深紧密互动的「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包括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

「北部都会区」是特区政府规划思维的重大转变,突破空间观念、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显示香港主动推动港深合作、参与大湾区建设,以两地同心同行、共赢发展的思维考虑香港规划,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把握国家发展的巨大机遇,配合国家发展所需,同时也成就自己。

许荣茂 全国政协常委 新家园协会董事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