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街市旧貌新颜吃喝玩乐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2204
地产新闻
中环街市旧貌新颜吃喝玩乐
(文汇报) 2021年9月17日
变身绿色活化空间 小店汇聚港式文化

香港建筑师曾经提出,以全球最宜居城市的角度来说,部分城市在发展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有文物、传统以及文化认同,除可把古建筑充分利用外,也吸引注重文化旅游的高质素游客,而非单纯地在建筑内饮饮食食,对於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珍贵的。香港中环街市正好是这样一个好地方,1939年落成的它历尽沧桑,由规划至落实历时超过12年,终於在今年8月23日展开第一阶段试业,标志着这幢三级历史建筑完成首阶段复修及活化。项目以新旧共融的方式发展,「后生仔」感受历史同时又可以打卡,成为假日至潮聚脚点。香港文汇报记者亦亲自走访中环街市,带读者感受街市的「全新面貌」。●图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黎梓田

中环街市在1938年以包浩斯建筑风格重建,当时已经是「第四代」,在翌年启用后持续至2003年关门,之后一直丢空,电影《重庆森林》及《蝙蝠侠:黑夜之神》亦曾经在此取景。直至2017年政府把街市交给市建局进行活化工程,几个月前再交由华懋负责策划营运。

水磨石楼梯成假日打卡位

当记者步入中环街市大门,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对正大门的水磨石主楼梯,楼梯采用本地建筑少见的「左上右落」的设计,中间以石制扶手作分隔,流畅的线条加上水磨石的质感,为几十年后的今天,市民仍能感受到当年街市的繁荣气息,成为最能代表中环街市的「打卡位」。

难得的是,中环街市保留部分原有设计,例如外墙被重塑成街市初期的米白色调,保留大楼的线条及风格,而另一边地下入口大堂更挂满以前用作照鸡蛋的「红灯罩」。以新面貌登场的中环街市,保育元素融入场地设计,并运用创新的「无边界空间」概念设计,而街市内有近半面积将出租予100多间商铺,大部分为本地品牌。

逾100商铺保留旧街市面貌

如果有行过中环街市,不难发现项目的细节保留其实相当细致,其中原有的13个档口及其档口内部设计,如海鲜档的储水箱、水缸及渠道、家禽档的砧板与血槽、挂肉的铁杆、菜档的货架等也得到保留,无须任何文字介绍已弥漫浓厚的历史气息,配合周边极简装修,街市的旧味完全去除。而相关档口已有米行、旗袍店及海味干货店等商户进驻,商户种类相当亲民。

市建局亦要求租客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将香港历史文化及情怀呈现在市民面前。其中一家商户「渔民办馆」负责人表示,希望推广渔民传统文化产品,而其所租的档口原为猪肉档,保留的猪肉枱及挂杆,现改装成商品陈列架。而旁边的士多店叮叮办馆亦以还原传统为卖点,如摆放旧式邮筒及电话亭,吸引不少长者驻足观看。

在二楼近天桥入口处,开设一间新派杂货店,粮油杂货以至各式家品都应有尽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货架上的「柴米酒盐」,就像传统杂货店般「摊开」任客拣,而不是超市式的独立包装,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杂货店文化,与传统杂货店不同的是每样粮油上面多了一层塑胶盖,比以前更符合衞生。

优惠支持中小企初创进驻

经过活化再用的中环街市,并没有像其他活化项目「过分卖弄历史」,而是延续街市作为民生经济集中地这个传统,发展商特意引入Plug-to-operate的概念以支持中小企及初创进驻,为租户提供基本装修及家具,而租约期富弹性,有助大幅降低开店成本,每个小市民都有机会在中环街市实现创业大计。

中环街市虽无传统的「街市熟食档」,但有引入特色餐厅及酒吧,例如全港首间生酒清酒吧Wako Sake Izakaya居酒屋,除提供日本美食,也有由日本酒藏冷藏直送到香港的新鲜清酒,另有香港葡萄酒评审协会与如心酒店合作开设的Wine log,引入得奖酒在酒单内让市民可以品尝世界各地的美酒,还有由本地年轻人创立的麦子啤酒。

美酒佳肴配搭社区表演

提到街市主要布局,地下主要为Food Court,一楼就是各样Cafe及怀旧小店,而二楼则以速食、扫街小食及甜品为主,另一边就是各式生活百货小店,绝对有足够地方让一众年轻人逛街打卡。地下配置亦有讲究,中环街市地面层连接域多利皇后街以及租庇利街,两面设有全开放式折叠门,贯穿整个街市,在设计上抹去传统商业空间的间隔概念,而开放式的设计让市民可以自由贯穿中庭的休憩空间。

而地下中庭桥下配备大型投影与音响设备,可以为市民在中环提供街头表演场地以及大型活动空间。同时,中环街市各处设有约100个座位予公众使用,并提供无线网络覆盖,市民可以随心所欲在任何位置休息。

另外,项目利用现有地面层连接主楼梯的地方来营造活动空间,塑造出半开放式的社区表演空间,并配备动态感应系统,能把观众投影在LED大荧幕上作互动体验。大楼一楼亦设有2,500尺的大型活动场地,可举办讲座、展览以及文化艺术表演,家长与子女也可以一同参与。至於全新STEAM hub专区,将在第二阶段复修工程完成后投入运作,启发更多年轻人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