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伙缺口團結基金籲審批「拆牆鬆綁」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1949
地產新聞
30萬伙缺口團結基金籲審批「拆牆鬆綁」
(文匯報) 2022年1月25日
香港土地不足問題一直無法解決,間接推高樓價,市民上車難上加難。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報告,直言2021至2025年期間,本港已拖欠12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必須在短期內填補,提出23項建議,冀能透過拆牆鬆綁、精簡程序等方式,將2026年至2030年供應的單位推前落成,估計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有機會由目前的5.9年大幅回落至3.7年。報告又建議增加新界區發展密度,檢討綠化地帶等等,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

團結香港基金昨發表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表示,政府應重點解決發展審批流程繁瑣、公務員效率低下和缺乏社會共識三大痛點。報告提出「提速」、「提效」 及「提量」三大策略,涵蓋23項詳細建議,目標是在短期內加快房屋供應,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

短期拖欠12萬房屋單位

他表示,2021至2025年市場合共只有約18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落成,不足以彌補過去供應缺口和滿足未來發展需求,目前市場已拖欠12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要填補供應缺口,總共需要30萬個單位,即年均6萬伙。而2026至2030年間預計約23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落成,基金會呼籲政府訂立目標,透過拆牆鬆綁、精簡程序,把當中12萬個單位提前到2025年或之前落成。

農地「標準金額」補地價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指,達標與否,「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假設政府能夠達標,估計公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有機會由目前的5.9年大幅回落至3.7年。而要在短期內加快12萬個單位落成的具體目標,除上游階段的規劃及公眾諮詢外,中下游階段的土地收回及清理、工程研究、詳細設計、土地平整及樓宇建築等就至為關鍵。

23項建議中,他認為新發展區的規劃進度加快相當重要,建議政府同步展開各期數的詳細設計、收地及土地平整工作。另外一個重要建議,是希望政府加快土地契約修訂程序,政府應訂立修改地契申請的審批時限,並研究延伸「標準金額」補地價制度至所有新界農地。又提出政府應重新參考「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的做法,善用市場力量提高發展效率。

輸入外勞 建築「組裝合成」

報告批評,縱使房屋短缺迫在眉睫,但社會各界仍僵持於各自理想中的發展模式,原地踏步。政府必須帶領社會認清現實需求,達成共識,多管齊下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報告提到,目前新界的最高容許發展密度限制明顯低於港九市區,認為政府必須摒棄「中環視角」,重新研究特別是港深邊境地區的地積比率,適當地提高發展密度。

另外,根據規劃署資料,香港有67%的土地屬於郊野公園及「綠化地帶」等綠地,比例遠高於倫敦的38%和新加坡的8%。因此,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科學地審視所有綠地的生態價值,並檢討綠地的合理比例。而預計未來建造工程量將大幅增加,建議政府適度放寬輸入外地專業工人,並普及「組裝合成」建築法等新技術的應用。

被問到大規模的拆牆鬆綁,減少政府及市場的監督力度,會否擔心房屋政策變相傾斜發展商。葉文祺指,拆牆鬆綁並非指不用諮詢,建議只是希望將一些重複的程序減省,做到精簡程序的效果,該有的社會參與仍然存在,例如仍然要過城規會等。

黃元山強調,報告是希望做到拋磚引玉,政府應主動研究哪些建議對短期加快房屋供應最有幫助,解市民「十二萬伙急」,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亦期望政府有新思維提出更多辦法,令土地供應能做到急市民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