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 人心回歸最大工程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1545
地產新聞
北部都會 人心回歸最大工程
(文匯報) 2021年10月22日
今年的施政報告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題,推出「北部都會區」的全新規劃,表明香港發展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當中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更是首次跳出新發展區畫地為牢的舊框框,構建「雙城三圈」以融入國家發展,同時回應了香港市民就房屋及就業等方面的殷切期盼。未來「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是人心回歸的最大工程。

過去十多年來,政府視房屋為重中之重的政策,然而2015年《長遠房屋策略》正式推行,房屋問題未見改善,更漸趨惡化,間接加深社會矛盾,因此解決房屋問題迫在眉睫。香港社會經歷2019年修例風波,落實國安法後社會氣氛回復穩定,房屋及土地政策應適時改革,以回應市民的安居訴求。今年7月,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期盼解決令香港人揪心的住房問題,讓市民告別劏房和籠屋。國慶前夕,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更落區探訪籠屋住戶,直言目睹擠迫的居住條件心情沉重,強調安居才能樂業,指出住房問題已成為香港最大的民生問題。

住房供應與就業機會皆要安頓

本港當年新市鎮設計以「自給自足、均衡發展」為目的,市鎮內的工業邨因工業發展式微搬往內地,本港經濟轉型第三產業,商業活動主要集中港島及九龍,新界居民上班由北區往返市區,每日經歷兩次「人口大遷徙」。數據顯示,本港人口與就業一直處於「職住不平衡」狀況,例如港島中西區人口24萬,可提供33萬個就業職位;灣仔區人口17萬,可提供23萬個職位;反觀新界元朗擁64萬人口,僅提供8萬個就業職位;北區31萬人口,僅提供4萬個就業職位。結果導致不少年輕打工一族,為節省上下班時間和交通費用租住劏房。另一方面,由於個人經濟問題與房屋供應不足,令低收入家庭被迫選擇環境擠迫的劏房。因此解決劏房與籠屋問題,必須同時解決土地房屋供應和就業機會不足問題。

本月初「北部都會區」政策出台,回應了筆者一直提倡的在新界建設香港新中心。「北部都會區」覆蓋整個新界北部,區內規劃五條新鐵路,及創造65萬個就業職位。筆者近日聯同民建聯地區團隊,就「北部都會區」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84%市民支持「北部都會區」發展,82%市民認同興建多條鐵路貫通新界東西可改善新界區內交通;71%市民認同「北部都會區」新增50多萬個住宅單位可解決香港房屋問題;63%市民認為自己或家人將受惠於「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新增的65萬個職位。

加快完成基建 靈活處理批地

「北部都會區」勾劃出香港的未來藍圖,絕大部分市民表示支持,認為可解決香港房屋問題。政府切忌「捉到鹿不懂脫角」,未來應研究如何切實完成數項大型基建工程。調整思維、加快步伐是建設「北部都會區」的重中之重,例如在交通方面,縮短「北部都會區」鐵路的規劃時間,加快興建現有鐵路項目及壓縮五條新鐵路的時間表,可考慮引入競爭和邀請深圳方面協助興建。與此同時,在產業方面宜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模式,在新發展區打破先蓋廠房、後招租的舊模式,聚焦主打產業,並洽商龍頭企業先批地、後興建,一旦龍頭企業落戶,生產鏈的上下游企業自然衍生大量就業職位,推動新界北的就業狀況。

在「十四五」規劃的支持下,「北部都會區」釋放了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框架下的發展潛力,改善本港房屋和土地供應的困局,讓香港市民享有國家發展帶來的好處。解決民生問題才能解決人心問題,民調結果拋出了人心所向的基本盤,接下來就要看政府怎樣把政策推展扎實,做好人心回歸的工程。

劉國勳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