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都區】發展北都區 三問題待破解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1774
地產新聞
【走進北都區】發展北都區 三問題待破解
(文匯報) 2021年10月18日
劉國勳實地考察 指基建配套不足

香港特首本月初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新界北部打造成可容納250萬居民,並提供65萬個就業職位的宜居宜業宜遊「北部都會區」。在施政報告公布有關舉措前,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已率先提出將該區發展成香港新中心以促進港深融合,劉國勳昨日率領傳媒到「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所涉範圍實地考察,並指發展「北部都會區」必須先解決基建配套不足、厭惡性設施去留等區內居民極關注問題,同時亦需妥善處理收地所帶來的居民安置問題,建議特區政府加快興建規劃中的北環線支線、改善新界北的道路網,以及以免資產審查方式向被收地居民分派公屋以加快收地進度等,為發展計劃打好良好根基。他並透露,自己將成立「北部發展聯盟」,向公眾宣傳發展計劃及協助居民向政府反映並提出意見。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恆諾

【破解一】交通基建宜先行 提速建北環支線

「北部都會區」所涉範圍除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外,亦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及新田落馬洲等6個處於不同規劃階段的新發展區,施政報告提出在區內興建5條新鐵路,除了串連整個「北部都會區」外,亦會接駁現有的東鐵線及屯馬線方便市民往返現有的「維港都會區」及接通內地。劉國勳認為,「基建先行」對新發展區極為重要,希望政府在發展「北部都會區」其他仍處於較早期規劃地區時可汲取有關教訓,包括可加快興建規劃中的北環線支線。他並指出,新界北的道路網亦急需改善,期望可擴闊道路。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今年中決定為屯馬線增設洪水橋站,但附近幾年前已有洪福邨入伙。劉國勳昨日指出,洪福邨的公屋只有約20層高,比一般公屋矮,批評政府雖早在1999年興建西鐵時已預留用地,卻未有及早興建洪水橋站,令該區因為交通配套不足而只能作低密度發展,亦反映「基建先行」對新發展區極為重要。

北環線支線會經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接入深圳新皇崗口岸。劉國勳指出,香港的河套區用地只有小部分地方完成平整,整塊用地基本上沒有任何建築及地下設施,如現階段便開始規劃鐵路,可減少工程的限制,認為政府毋須待北環線主線於2034年落成後始開展有關工作。他續說,新界西的輕鐵令元朗及屯門的發展受限制,並指「北部都會區」未來會有大量人口,擔心如果北環線的延伸部分以輕鐵作運輸的話,並不足以應付日後乘客需求,建議政府在地底興建重鐵。

道路網急需改善

除了發展鐵路外,他同時強調,區內的道路網亦急需改善。他舉例指出,新被納入發展計劃的馬草壟雖然預計會成為港深創科園和古洞北新發展區的連接交匯點,並提供1.2萬至1.35萬個住宅單位,但該處現時只得一條雙向行車的窄路,期望政府盡快改善。

【破解二】倡停擴建堆填區 邊境口岸作商貿

香港過往的發展一直集中在維港兩岸,地處邊境的新界北設置了不少厭惡性設施,惟深圳近數十年急速發展,為新界北帶來發展機遇,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陳月明希望特區政府可逐步關閉區內的堆填區等厭惡性設施。其中,蓮塘/香園圍口岸於去年正式啟用,現階段雖因疫情下的控關措施而只供貨車使用,但日後兩地恢復正常通關後,將成為香港第一個可以步行前往的關口,而該處日後亦會設有北環線車站,人流預料會大幅增加。陳月明提出,香園圍未來定位應該作為商貿區,與深圳合作發展口岸經濟。

不過,香園圍附近現時設有新界東北堆填區,陳月明指堆填區不時傳出惡臭,擔心情況會影響該區未來發展,希望特區政府研究重新引入焚化爐處理垃圾,「發展規劃需時,我們不是要求政府立即關閉堆填區,但最少不再擴建,並在完成發展時隨着堆填區爆滿而關閉,改劃為康樂及休憩用地。」

除了堆填區外,特區政府亦有計劃將上水屠房搬遷到香園圍附近,陳月明批評有關計劃浪費了寶貴的邊境用地,希望政府可以重新考慮,將屠房設在距離口岸較遠位置。

另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雖表示會大幅縮減早前引起深圳居民強烈反對的沙嶺超級殯葬城規模,但劉國勳期望特區政府可將有關設施改設於粉嶺何家園。

他指出,該處除了因交通不方便和距離區內其他住宅區較遠難作大規模發展外,亦鄰近本身已設有墳場的和合石,認為其方案可騰出沙嶺用地發展大學城或作醫療用途。

【破解三】收地安置要做好 分派公屋可提速

新界北部發展程度雖然較低,但亦居住了不少人,發展「北部都會區」前要先處理收地所帶來的居民安置問題。劉國勳建議政府以免資產審查方式向被收地居民分派公屋,以加快收地進度,令發展計劃更順暢。昨日的考察團其中一站為房協一個位於洪水橋的未動工安置屋邨地盤,劉國勳指出,該邨的第一期亦要至2024年才可落成,最後一期的落成時間更預料為2029年至2030年,他直言欠缺地方安置受影響居民會影響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收地進度。

劉國勳指出,政府在古洞北收地時雖然曾以「特事特辦」方式安排沒有物業的受影響居民免入息審查遷到區內新建成的「寶石湖邨」,但在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收地時卻以相同做法存在「打尖」情況,會對其他公屋輪候人士造成不公為由,拒絕採用同一安置方式。

劉國勳直言不認同政府官員的解釋,「只是撥出幾百個單位,即可換來(可興建)整體數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他質疑政府希望收地發展的同時,卻因為沒有地方安置居民而令計劃有所延誤,「這明顯反映政府不同部門各自為政的問題。」

他重申,政府有需要改組政策局,將土地及房屋工作交由同一政策局統一處理,並指如能理順有關問題,收地工作可加快四五年。

另外,劉國勳亦提出參考內地改造舊城區的方式,將「丁屋」改造成「丁廈」,讓原居民受惠於區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