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北部都會區」是歷史與時代的選擇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2856
地產新聞
發展「北部都會區」是歷史與時代的選擇
(文匯報) 2021年10月15日
特首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發展橫跨新界北部的「北部都會區」,構建港深「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既為香港謀劃新的發展機遇,也與國家的發展大局相互契合。「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時代的選擇,將為新界北乃至整個香港帶來翻天覆地的巨變。

「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大地方行政區。基於歷史原因,港深兩地在新界北部一直存在未發展區域,原因是香港在港英時期劃下許多禁區,刻意與內地分割出人為區間,不少新界村落甚至是一分為二,一半在深圳、一半在香港,同一宗族的村民被歷史切割在兩地,隔山遙望。即使特區政府在近年陸續將禁區土地由2,800公頃縮減至400公頃,遺憾是這些土地仍待字閨中,從未作出發展。究其原因,歷史造成的地理區間,亦造成公務員團隊的心理區間,不欲將北部土地歸列經濟發展區域,任其留白,與深圳隔絕。

新界北地理優勢獲得善用

回歸前香港政府高度行政主導,發展新市鎮可以規劃與興建並行,效率尚高;回歸後的規劃過程加入了公眾參與,原意合理,但是由於民生議題泛政治化,攬炒派藉此攪局,阻礙規劃落實。公務員團隊怯於政治形勢,行事避諱、少做少錯,最後流於重重複複的諮詢,拖垮了新界北的發展步伐。

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出台,首次將新界北河套地區納入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充分體現中央對香港創科發展的支持,率先解開了歷史的死結。從地理位置縱觀,元朗、北區部分區域與深圳以深圳河相連,「北部都會區」擁有7個跨境口岸,其中4個口岸是跨境陸路口岸,與深圳接壤,是香港境內促進深港合作和聯繫大灣區的最重要地區。新界北成為未來香港主要的土地供應來源,可以增加香港房屋供應,帶領香港經濟轉型。

施政報告表示,特區政府下定決心將部分政府設施遷往「北部都會區」,無疑為新界北的建設帶來強勁動力。然而落實「北部都會區」發展的真正關鍵,在於公務員團隊必須從根本上調整思維,透過簡化程序以壓縮發展時間,迎接時代改革的洪流。未來港深兩地勢必進一步提升合作,特區政府必須與深圳政府緊密聯繫,共同推進「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與深方建立完善的合作溝通機制。

港深要無縫對接加強溝通

另一方面,與施政報告同時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增加約150公頃土地用作構建新田科技城,發揮更具規模效益的科技產業群聚效應。其實新田等地具有一定創科基礎,但提供如此多的就業職位需要政策層面的更多支持,除了本地政策,也需要中央的政策支持,與深方作出無縫對接。新田科技城聯動深圳科創園區,令創科成為香港的新經濟動力,成就「十四五」規劃下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因此,如何迅速完善配套相關法律、產業政策的銜接,完善高效的協調機制,建立與深圳政府層面的有效溝通,達至發展提速,是建設新田科技城乃至整個「北部都會區」的重中之重。

筆者在新界北部工作十多年,曾參與新界東北的發展工作,更曾見證洪水橋的發展,協助村民作為與政府溝通的橋樑,今日新界北被納入施政報告作正式發展,可謂苦盡甘來。放眼河套對岸高樓林立的深圳,曾有賴香港協助建立出成功的經濟特區,今時今日,香港人沒理由在自己的土地上做不好新界北的發展。只要建立信心與魄力,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支持下抓緊機遇,為香港帶來歷史性的蛻變,何難之有?

劉國勳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