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住好啲】高質房屋設計 審批程序要加快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1688
地產新聞
【人人住好啲】高質房屋設計 審批程序要加快
(文匯報) 2021年10月15日
打造宜居空間 需官商民共識

香港貴為全球樓價最高昂城市,但在建築設計方面一直被人詬病,大部分建築物都是方方正正,住宅物業更加「千人一面」,欠缺特色。有香港建築師指出,在香港做建築項目受的掣肘頗多,發展商過分重視用盡地積比賺盡每一分錢,具創意的項目很難出現;同時政府的審批又過分追求「程序公義」,以致房屋的興建速度比起以前減慢一倍,導致房屋供應增長拖慢。種種情況下,想市民住好啲,難;建築師想做些好設計,亦難。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

走進香港如將軍澳等新發展區,大家會發覺每幢樓的外形都差不多,如果能走訪幾個屋苑,更會發現單位的間隔也幾乎一模一樣,全部都是倒模式設計,人就如住在一個個緊密堆疊排列的「白鴿籠」。何設計主席何力治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萬丈高樓從地起,地是限制建築設計的主要因素,問題的關鍵在土地不足,建築師要作出取捨;加上社會對「過程」的執着多於結果,導致每一個有創意性的建築設計都被擋下,本地建築就只有「A、B、C餐」揀。

建築師:30年前設計很超前

香港在過去多年的建築設計曾經很超前,他舉例說如三十、四十年前,特別是城市規劃、軌道交通(例如地鐵站上蓋、沿線綜合發展),都是做得比較快及完善,觀乎整個亞洲,包括東南亞、日本、韓國以及內地在三十年前的發展,都有向香港的發展模式借鏡,其中內地發展迅速,亦做得非常成功,因此在設計質量、創意、全面發展等角度來說,內地的建築發展都做得比香港好。

項目完成速度較以前慢一倍

何力治認為,香港建築設計的落後,始於在二十年前。在「程序公義」比起「結果」重要的大前提下,今日的項目以同一個複雜性、尺度、大小來說,比三十、四十年前的項目來說,完成的速度足足慢了差不多一倍,今日的建築行業絕對談不上高效率,雖然有想在科技及新興設計上尋求突破,但仍然「做唔到啲咩」。他指出,審批程序加長的原因,部分是工程用多了時間求證、審批及研究;亦有一部分來自傳媒、公眾的壓力,導致政府部門比較謹慎及保守,對於過程的注重更加高。

審批時間長 質素沒變好

他以九龍灣麗晶花園為例,項目於1983年8月開始動工,1985年4月落成入伙,5,904個單位的項目僅用兩年完成,如果今日要起同等的項目,「無5至8年都唔使旨意起到」。建築速度變慢,不但與審批程序增加、審批機關增加及重重諮詢有關,而社會的進程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何力治眼中,審批時間加長一倍並不代表樓宇的質素好一倍。四十年前的項目跟現在相比,也不見得比現在差,「四十年前嘅樓今日仲喺度,乜事都無」。

目前香港房屋供應緊缺,連國家領導人都多次開腔表示關注,何力治認為,政府可以考慮透過跟私營機構合作和洽商發展項目,透過私營企業提升項目的效率和質量,又或者透過立法的方式優化每個審批的程序,節省時間成本。

他建議,公營部門抓住把關的位置就足夠,因為公營同私營在解決社會問題上都應該站在同一陣線上,共同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劏房戶問題,「不能全靠政府或私營企業,要靠官、商、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