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擺脫固有思維展現遠見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2397
地產新聞
施政報告擺脫固有思維展現遠見
(文匯報) 2021年10月12日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突破思維框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聚焦長遠發展,為香港規劃未來。作為報告重點的「北部都會區」,更是「一國兩制」下,特區政府首份在空間觀念、發展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綱領,充分考慮了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對香港的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為香港帶來的大量機遇,規劃順應香港發展的大趨勢,有利香港乘勢而上。

特區政府過往進行土地規劃時,一直視新界邊境土地為偏遠地區,導致該處多年來發展滯後,與一河之隔高樓林立的深圳形成鮮明的對比,造成一方面香港新界北有大片土地長年未開發利用,另一方面商業區土地供應短缺,影響香港可持續發展。

「北部都會區」兼顧發展居住

「北部都會區」配合《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推出,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前景謀定新方略,在香港重回「一國兩制」正軌的時刻別具突破性和前瞻。

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先後表示「總要有開始解決的時候」和「告別劏房和籠屋」,加上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國慶前夕落區看望劏房籠屋居民時表示「必須加大力度解決住房問題」,反映出中央對香港和特區政府的要求和期望。「北部都會區」是具規模的新城市規劃,將成為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該地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展完成後將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並提供65萬個職位,包括15萬個創科產業相關職位。可以說,「北部都會區」既回應了中央和香港市民的要求和期望,也符合新形勢下「告別劏房和籠屋」的要求,同時更為香港經濟轉型升級、拓展空間開出了良方。

從區域布局看,香港以往由港島北、九龍南為中心商業區,逐步向外發展中小型衛星城市的發展模式,造成商業區土地供應緊張,衛星城市普遍發展緩慢,經濟活力層層遞減。而「北部都會區」正是開拓新經濟、新技術發展之路的理想選擇,可容納較大規模的產業、人口及物流。

「北部都會區」土地成本相對較低,土地開發要比港九地區容易得多。與發展成熟、再沒空間發展的港島及九龍區相比,「北部都會區」容納較大規模的產業、人口、物流,成為香港發展的新空間,有條件與毗鄰深圳成為雙子星城市。

加強港深合作 融入國家大局

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當中香港和深圳的關係尤為密切。按照「北部都會區」計劃,新界北由以往香港的邊陲地區,搖身一變成為香港、深圳兩地的連接點,成為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橋頭堡。特首林鄭月娥也指出,「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思路充分考慮了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前海方案」,將形成港深緊密互動的「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包括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共同促進兩地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境的緊密合作,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北部都會區」是特區政府規劃思維的重大轉變,突破空間觀念、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顯示香港主動推動港深合作、參與大灣區建設,以兩地同心同行、共贏發展的思維考慮香港規劃,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把握國家發展的巨大機遇,配合國家發展所需,同時也成就自己。

許榮茂 全國政協常委 新家園協會董事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