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增建「三年上樓」 批出圖則「禁蝸居」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2040
地產新聞
倡增建「三年上樓」 批出圖則「禁蝸居」
(文匯報) 2021年9月27日
民記七招解住屋「貴細迫」 私宅實用面積不可低於200呎

香港的樓價和租金水平都遠超市民負擔能力,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延長,急需尋求解決方法。民建聯昨日公布「變革房屋土地政策倡議」,提出七大倡議,包括建議特區政府在《長遠房屋策略》中加入明確政策目標,將公屋年均供應量提升至每年3萬個單位,居屋則提高至1.5萬個單位,並持續增加私樓供應,以滿足不同家庭的置業需求。面對香港「納米單位」湧現,民建聯建議屋宇署不再批出單位實用面積低於200呎的私人住宅建築圖則,並提升公屋編配標準至每人10平方米,讓人人「住大啲」。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恆諾

民建聯表示,上屆特區政府重推《長遠房屋策略》是正確方向,但批評「長策」未有就政策目標着墨,指有關問題不單是文件內容疏漏,更會令政策及措施失去方向,無法針對既有問題,亦難以衡量相關政策的優劣成敗,可能增加施政失誤風險。

身兼房委會委員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認為,特區政府應針對現時基層「上樓難」令劏房蔓延、青年因「上車難」而產生不安和不滿,及住屋「貴細迫」使市民幸福感低的問題,在「長策」加入「實現三年上樓」「協助青年置業」及「告別劏房蝸居」三大政策目標。

升居屋供應助青年上車

特區政府現時每年更新長遠房屋需求推算,但柯創盛指出,政府應改變現時以新增住戶趨勢作主要考慮因素的做法,「在現時樓價高企情況下,新增住戶趨勢自然減少,這又反過來成為下調新建屋目標的理據,當新建屋目標下調時,容易被市場理解為供應不足,樓價又會被刺激上升,形成惡性循環。」

柯創盛認為,「長策」中的公營房屋供應量應與「三年上樓」政策目標掛鈎,建議將公屋供應量調高至每年3萬個單位,指有關建屋量可令公屋累積個案4年清零,6年恢復「三年上樓」。另外,他指居屋是年輕人置業的最佳選擇,希望政府可以增建居屋,令供應量由現時每年9,000個增至1.5萬個。

至於私營單位,柯創盛提出以過去10年市場實際一手吸納量的平均值另加10%作目標,從而向市場發放政府會持續增加供應的訊息。他表示,倘有關建議均獲接納,香港的房屋供應會大幅增加,以2020/21年度為例,單位供應量會由原本的4.3萬個變成6.2萬個。

倡預售新界北遠期居屋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表示,特區政府可以考慮推出「新居者有其屋計劃」,於新界北、郊野公園邊陲,或綠化地帶相關用地的分區計劃大綱圖刊憲後,便開始優先向白表持有人預售大綱圖內的居屋,讓更多家庭可以提早「鎖定」置業機會。

她說,居屋供應長期未能滿足市民需求,建議政府改善現行抽籤安排,給予之前未能成功中籤者、育有年幼子女,或家有長者的申請人多一個抽籤號碼,即每人最多可獲額外3個抽籤號碼,以增加有需要人士的中籤機會。

除了「無屋住」外,香港的居住環境擠迫亦是另一房屋問題。李慧琼認為市面上出現愈來愈多「納米樓」的情況並不健康,要求屋宇署停止批出單位實用面積低於200呎的建築圖則,並提出在公屋供應穩步增加後,將編配標準由每人7平方米提高至10平方米。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認為,特區政府在房屋問題上有主導角色,政府必須做好基建,並提出政策,私人發展商才能配合。不過,該黨亦期望商界可以就此向政府提出意見,並盡量配合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