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街市舊貌新顏吃喝玩樂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2180
地產新聞
中環街市舊貌新顏吃喝玩樂
(文匯報) 2021年9月17日
變身綠色活化空間 小店匯聚港式文化

香港建築師曾經提出,以全球最宜居城市的角度來說,部分城市在發展的同時,盡量保持原有文物、傳統以及文化認同,除可把古建築充分利用外,也吸引注重文化旅遊的高質素遊客,而非單純地在建築內飲飲食食,對於一個地方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是珍貴的。香港中環街市正好是這樣一個好地方,1939年落成的它歷盡滄桑,由規劃至落實歷時超過12年,終於在今年8月23日展開第一階段試業,標誌着這幢三級歷史建築完成首階段復修及活化。項目以新舊共融的方式發展,「後生仔」感受歷史同時又可以打卡,成為假日至潮聚腳點。香港文匯報記者亦親自走訪中環街市,帶讀者感受街市的「全新面貌」。●圖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

中環街市在1938年以包浩斯建築風格重建,當時已經是「第四代」,在翌年啟用後持續至2003年關門,之後一直丟空,電影《重慶森林》及《蝙蝠俠:黑夜之神》亦曾經在此取景。直至2017年政府把街市交給市建局進行活化工程,幾個月前再交由華懋負責策劃營運。

水磨石樓梯成假日打卡位

當記者步入中環街市大門,率先映入眼簾的是對正大門的水磨石主樓梯,樓梯採用本地建築少見的「左上右落」的設計,中間以石製扶手作分隔,流暢的線條加上水磨石的質感,為幾十年後的今天,市民仍能感受到當年街市的繁榮氣息,成為最能代表中環街市的「打卡位」。

難得的是,中環街市保留部分原有設計,例如外牆被重塑成街市初期的米白色調,保留大樓的線條及風格,而另一邊地下入口大堂更掛滿以前用作照雞蛋的「紅燈罩」。以新面貌登場的中環街市,保育元素融入場地設計,並運用創新的「無邊界空間」概念設計,而街市內有近半面積將出租予100多間商舖,大部分為本地品牌。

逾100商舖保留舊街市面貌

如果有行過中環街市,不難發現項目的細節保留其實相當細緻,其中原有的13個檔口及其檔口內部設計,如海鮮檔的儲水箱、水缸及渠道、家禽檔的砧板與血槽、掛肉的鐵杆、菜檔的貨架等也得到保留,無須任何文字介紹已彌漫濃厚的歷史氣息,配合周邊極簡裝修,街市的舊味完全去除。而相關檔口已有米行、旗袍店及海味乾貨店等商戶進駐,商戶種類相當親民。

市建局亦要求租客講述自己的品牌故事,將香港歷史文化及情懷呈現在市民面前。其中一家商戶「漁民辦館」負責人表示,希望推廣漁民傳統文化產品,而其所租的檔口原為豬肉檔,保留的豬肉枱及掛杆,現改裝成商品陳列架。而旁邊的士多店叮叮辦館亦以還原傳統為賣點,如擺放舊式郵筒及電話亭,吸引不少長者駐足觀看。

在二樓近天橋入口處,開設一間新派雜貨店,糧油雜貨以至各式家品都應有盡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貨架上的「柴米酒鹽」,就像傳統雜貨店般「攤開」任客揀,而不是超市式的獨立包裝,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雜貨店文化,與傳統雜貨店不同的是每樣糧油上面多了一層塑膠蓋,比以前更符合衞生。

優惠支持中小企初創進駐

經過活化再用的中環街市,並沒有像其他活化項目「過分賣弄歷史」,而是延續街市作為民生經濟集中地這個傳統,發展商特意引入Plug-to-operate的概念以支持中小企及初創進駐,為租戶提供基本裝修及傢具,而租約期富彈性,有助大幅降低開店成本,每個小市民都有機會在中環街市實現創業大計。

中環街市雖無傳統的「街市熟食檔」,但有引入特色餐廳及酒吧,例如全港首間生酒清酒吧Wako Sake Izakaya居酒屋,除提供日本美食,也有由日本酒藏冷藏直送到香港的新鮮清酒,另有香港葡萄酒評審協會與如心酒店合作開設的Wine log,引入得獎酒在酒單內讓市民可以品嚐世界各地的美酒,還有由本地年輕人創立的麥子啤酒。

美酒佳餚配搭社區表演

提到街市主要布局,地下主要為Food Court,一樓就是各樣Cafe及懷舊小店,而二樓則以速食、掃街小食及甜品為主,另一邊就是各式生活百貨小店,絕對有足夠地方讓一眾年輕人逛街打卡。地下配置亦有講究,中環街市地面層連接域多利皇后街以及租庇利街,兩面設有全開放式折疊門,貫穿整個街市,在設計上抹去傳統商業空間的間隔概念,而開放式的設計讓市民可以自由貫穿中庭的休憩空間。

而地下中庭橋下配備大型投影與音響設備,可以為市民在中環提供街頭表演場地以及大型活動空間。同時,中環街市各處設有約100個座位予公眾使用,並提供無線網絡覆蓋,市民可以隨心所欲在任何位置休息。

另外,項目利用現有地面層連接主樓梯的地方來營造活動空間,塑造出半開放式的社區表演空間,並配備動態感應系統,能把觀眾投影在LED大熒幕上作互動體驗。大樓一樓亦設有2,500呎的大型活動場地,可舉辦講座、展覽以及文化藝術表演,家長與子女也可以一同參與。至於全新STEAM hub專區,將在第二階段復修工程完成後投入運作,啟發更多年輕人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