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街回味舊香港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5388
地產新聞
在上海街回味舊香港
(文匯報) 2021年4月16日
戰前唐樓變身特色商場 歷史建築再現昔日時光

旺角一向為傳統零售區,區內特色購物點如女人街、金魚街、波鞋街等,港人早已爛熟於胸,但如果仍然只懂去這些地方,證明你已經「Out」了。今期《置業安居》帶大家來到旺角一幢新建築「618上海街」,近百年的戰前唐樓,穿上現代建築的新衣,走入場內,彷彿再次回到昔日的時光。最難得的是,商場5層樓面沒有耳熟能詳的連鎖商店,只有滿載舊香港情懷的小店以及特色美食。在舊物裏尋找記憶、在食物中回憶味道,脫去時代的包裝,或許我們最需要的,還是那最初的人情味。●圖/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

「618上海街」位於旺角上海街600至626號,過去為一列14幢的建築群,當中10幢騎樓式建築建於1920年至1926年,至今已近百年歷史,為香港市區其中一排碩果僅存的戰前舊樓。這批唐樓屬典型的「上居下舖」,結合了中國南方街舖屋和西方廊柱式的建築特色,19世紀末到戰後初期在粵港流行,亦形成了香港商業街道的主要風貌。

麻石柱見證近百年歷史

這批戰前建築物在2010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而市建局的保育及活化項目亦開展長達約10年,工程於2019年11月完成並重開。據了解,唐樓原有建築物部件,例如拱形木門、麻石柱、木窗和紅磚牆等,均被重置到商場的不同部分。

最吸睛的部分,是商場外的13支麻石柱,全部由本地開採的花崗岩所製,原是用來支撐之前唐樓建築群中伸延出行人路的騎樓部分。由於石柱面向街道,一直以來都是商舖最佳的廣告及宣傳展示位置,過去不同年代的商戶,都喜歡在柱上刻寫自己的店舖招牌,而隨着店舖的轉手,每一代商戶都在圓柱的舊招牌上面,髹上新一層的招牌。

經年累月,這13支麻石柱就積累一層一層、橫跨多個年代的商戶招牌,各自有獨一無二的顏色及書法字體,遺留上海街的歷史發展痕跡。現時這批麻石柱外觀已油漆斑駁剝落,但原來這是保育及工程團隊的想法,本着尊重歷史的理念,盡量呈現麻石柱的歲月痕跡。當市民觀賞這些石柱時,便可以從不同年代的店舖招牌,感受到上海街的歷史變遷。

壁畫小店吸引文青打卡

「618上海街」商場內的裝修亦充滿特色,與一般倒模式商場完全不同,罕見的通花鐵閘及手工竹製雀籠已成裝飾之一,市建局邀請了多位本地藝術家在商場不同角落創作一系列以上海街歷史為主題的壁畫,重溫當區的老店故事與社區歷史。而場內各處牆上更有行動條碼(QR Code),跟隨手機上顯示的指引,便能細閱發掘得來的上海街故事。

商場內提供不同類型的本地商店及餐廳,其中地下就開設了馬來西亞茶餐廳,也有其他特色雜貨店及售賣古物的小店等。而地下及1樓有部分樓面則預留作多用途活動室及活動空間,供公眾短期租用。走上1樓,見到REstore個體小店文化保育,商店內除了印有港人常用俚語的小巴牌和香港特色潮物,旁邊更有一塊專供遊人打卡的紅色小巴紙牌。

其他特色小店,還包括特色冰室與文具店等,不少文具都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亦有小店售賣各式童年玩具及創意產品,或是銷售古着的時裝等,散發濃濃的文青氣息。走上天台,會見到一間天台咖啡店,可以輕鬆消磨一天的時光。其他小店的裝修也都充滿着舊香港特色,像是不少工業風設計、紙皮石、鐵閘等,可以說到處都是打卡的場景。

星州社企推廣東南亞美食

2樓的「廚尊香港」,由新加坡的社會企業Project Dignity所營辦,照顧香港弱勢群體工作的需要,讓他們在餐廳工作,自力更生。餐廳以新加坡熟食中心的形式提供餐飲服務,食物種類亦帶東南亞特色,包括海南雞飯、煲仔飯、喇沙、椰漿飯及咖央多士等。員工經過學習培訓,專注一項美食,故食物質素相當高,絕對能媲美知名餐廳。

記者拍攝當日巧遇Project Dignity創辦人許承俊與從事市場營銷的失明人士阿明。許向記者介紹,「廚尊香港」是公司在新加坡以外首間開設的美食廣場,旁邊的「Dignity Mama」則是一間二手書與二手物品販售舖,負責回收及銷售舊物和二手書,由長期需就醫的年輕病患與擔任照顧者的媽媽共同經營,日後亦會於不同醫院內拓展業務。

商場去年開始營運,正值疫情艱難時期。許承俊坦言,雖然市建局於租金上提供優惠,但「廚尊香港」的經營仍面對龐大壓力,目前員工數目約52人,但去年曾每日營業額低至2,000至3,000元,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但公司仍持續以贊助資金發展老人供餐服務,亦會每天向弱勢社群派約140個飯盒,並不時舉辦活動、出租場地及進行培訓等,冀能盡快回到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