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改變對立思維增加土地供應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570
地產新聞
多管齊下改變對立思維增加土地供應
(文匯報) 2022年8月20日
本港土地供應緊張,土木工程拓展署就古洞北/粉嶺北兩區合共37幅住宅地,向城規會申請規劃許可,擬放寬地積比率最多三成,以作公營及私營房屋發展。另外,環境諮詢委員會昨日開會討論,是否接納在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用地發展公營房屋的環評報告,主席黃遠輝在會後表示,會議仍未作任何決定,明年3月前都不會有結論。本港土地供應面臨「斷層」風險,增加供應迫在眉睫。特區政府需要大刀闊斧精簡程序,同時要果斷採取必要的舉措,多管齊下推進大規模發展,社會各界更要理性促成發展與保育平衡,既解市民安居之急,又共建優質生態環境。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競選政綱中提出,房屋問題是香港市民的最大關切,擁有好的居住環境是大家共同的期盼。「香港有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的社會條件,關鍵是下定決心,打通土地、規劃、建造、配套各個環節,善用政府、機構、民間各方力量,持續堅定地朝着增加供應的目標邁進。」「政府將以進一步提速、提效、提量為目標,加快造地建屋的速度,縮短公屋輪候時間。」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座副教授張聖典指出,未來公私營房屋供應能否成功解困,很大程度視乎新一屆政府能否有效落實其土地房屋政綱。他認為,李家超曾提到精簡發展程序及修改法例配合等,屬於正確方向。

新一屆政府努力落實提速、提效、提量的目標,以增加土地供應。團結香港基金今年5月發表年度房屋供應預測報告,提醒未來6至10年本港供應或面對「斷層」,尤其公營房屋於未來5年落成量將會大幅落後供應目標30%,經不起任何進一步延誤。土木工程拓展署申請放寬古洞北/粉嶺北兩區的地積比,可為市場帶來逾萬伙額外公私營供應,值得肯定。不過,單靠放寬地積比新增供應有限,加快公私營房屋供應速度,一方面須要精簡程序、縮短審批時間;另一方面要改變房屋發展與環境保育對立的觀念,善用綠化地帶,開發可大規模建屋的土地。例如全港有16,000公頃綠化地,發展1%已經可以提供近10萬個單位,將可滿足40%公屋輪候,縮減約一半公屋輪候時間。

本港現行環評條例已實施20多年,目前條例規定的環評程序需時,其中複雜或有爭議性項目耗時約3至4年,甚至更長。綠化地帶改劃成住宅用地,亦是城規會近年經常審議的申請之一,有分析指2012年至今的24項牽涉共48塊綠化地帶中改劃申請的所需時間,平均至少約3.3年,最長一項申請更需時8.1年。可見,要達到提速、提效、提量增加土地供應的目標,首先須修例相關法例,優化環評、土地改劃等審批程序。

本港過去長期以來,將土地發展與環境保育置於對立面,引發無休止的爭論,令土地發展停滯不前。例如此次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用地發展公營房屋的環評報告,就極具爭議性,不論結果如何都難免引起社會不滿,市民擔憂審議陷入「議而不決」的困局,無助解決土地供應短缺的困擾。對此,政府必須以科學客觀的態度向公眾解釋,以不同國家或地區利用綠化地帶的成功經驗,引導公眾理性看待問題,凝聚支持善用綠化地帶建屋的民意,切實破解本港居住困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