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博客 > 精英文集 返回
浏览人次:7973    回应:0
精英文集

策扭拧怕事 屋荒死结无解

 

专业人士 陈建强

2021年11月15日 (东方)

 

安居才能乐业,但房屋问题却成为困扰港人多年的结构性问题,历任特区政府虽均视其为重中之重的解决任务,亦曾提出不少宏图大计,但楼市非但未能逆转,反而是供求缺口的「高峰位」远未渡过,租金和房价长升长有,轮候公屋时间亦愈轮愈长。问题是,为何政府有心有公权力,却无力造地和建立土地储备?如何还港人一个宜居社会?

 

供求失衡 一再恶化

回归之初,港府承诺要有「八万五」房屋供应与公屋「三年上楼」,但政府换届再换届,房屋供求失衡却一再恶化。有研究报告指,本港未来数年将陷入「熟地荒」和楼宇落成低的困局,公私营住宅落成量远远落后於《长策》目标,愈住愈细、愈住愈贵更成新常态。政府不能再拖而不决,任由市场失衡,并为社会埋下不稳定的种子。

 

截至9月底,公屋一般申请者和长者一人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分别为5.9年及3.8年,两者均创下19993月底以来新高。政府虽强调已觅得约350公顷土地,营建约33万个公屋单位,足够未来10年的公屋需求,但政府表明这数字要到5年后才陆续到位,最终能否全面准时收地建屋,抑或只是愿景目标?   

                                                                                                                                                                                                                                                       

香港地少人多,但绝非无地可用,只因政府忌讳怕事,缺乏想像力和魄力,改变不了既得利益结构,更不愿承担官商勾结的质疑,未敢果断改革住屋格局、改善土地策划流程,无力阻遏不同利益团体的阻力和反对,包括开发郊野公园边陲或绿化地带怕被批破坏环境、填海造地会影响生态、发展农地涉及业权和利益等,最终令房屋发展原地踏步。

 

若要扭转平均轮候时间的升势,未来5年需要最少20万个公营房屋单位,政府尽快「拆墙松绑」,加快公营房屋发展,例如引入私人参建,以及加快新发展区的土地收回及平整工程,都是势所必然。

 

具体而言,第一,要解决公屋有地但起楼慢的问题,先要跳出既有框架,精简由从「生地」变「熟地」、拿批文、走部门、过程序的整个土地及房屋发展流程,解决有监管没效率的问题,以便加快造地。

 

第二,土地问题并非无解,在原居民和发展商手中便有大量闲置农地,只是长期「受绑」而未能地尽其用。政府应大胆改革政策,积极改划土地功能,避免土地继续被迫「晒太阳」。

 

第三,政府既以北部都会区作为未来造地建屋的主要来源,便有责任改革完善新界农业用地的管理及供应制度、筹划建设新界北部的大型商业中心区、强化新发展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便为私人住房市场提供更多土地。

 

第四,解决问题不是用钱就可处理,而需有足够的政治魄力和担当,并要提供到位的配套支援,正如实施《港区国安法》、DQ议员和完善选举,以及通识科改革等,政治决心和执行力是当中关键,改革房屋土地问题也该如此。

 
 
我要回应
我的称呼
回应 / 意见
验证文字
 
会员登入
登入ID 或 网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