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少人多, 地方矜貴, 素有「留食不留宿」的說法, 請朋友食飯無難度, 接待親朋在家中過夜卻幾乎人人面有難色。 論地價, 就算是一般民居, 地價每呎起碼過萬元, 豪宅地段更加不在話下, 故普通香港市民若要置業, 如果不向銀行借貸, 分分鐘要不吃不喝二十年, 所以不少人常埋怨上車無望, 許多激青更高呼民不聊生, 深得社會共鳴及同情!
說也奇怪, 幅員遼闊, 世界面積最大的俄羅斯, 首都莫斯科和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 樓價也一樣昂貴, 筆者最近往上述城市旅遊及渡假, 就樓價和當地導遊交流, 對方是年紀接近三十歲的女孩子, 說得一口非常流利的普通話, 她指出那裡的上班一族, 收入一般祇有約一千美元, 然而在市區內的住宅樓價, 一個兩房單位約售20餘萬美元, 伸算超過200萬港元有多, 如果不向銀行貸借, 不吃不喝儲錢的時間需要和香港也差不多。
轉到第二大城市的聖彼得堡, 樓價已比莫斯科平宜得多, 可是這裡市民的收入也相對低很多,特別在俄羅斯合併克里米亞受到西方國家制裁後, 就業更加艱難, 兼且原油價格大幅下挫後,樓價更穩在高位, 聖彼得堡女導遊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 透露自己起薪點是五百美元, 她表示自己年長的哥哥, 因為收入低無力負擔置業, 故此結婚後和太太還是各自回父母家居住,每逢星期五放工後, 兩人轉往郊外別墅相聚, 在女導遊口中的別墅, 並非香港人想像的一樣, 它可能祇是一間極細少的木屋, 據說居住城內的市民, 由於歷史原因, 所以有八成以上成年人在鄉郊擁有別墅, 我在旅途中路過一些鄉郊, 見識了一些靠近優美小河的豪華別墅, 但見到更多的是簡陋殘舊的小木屋。女導遊表示這些就是年輕無殼夫婦每周團聚居處, 大概是見面的日子太少, 所以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離婚率高達50%, 她覺得住宿困難是家庭解體的主因之一。
女導遊表示儘管城市住屋昂貴, 鄉村居民還是渴望進入大城市生活, 因為可以有更多工作機會和收入, 年輕人若選擇留在鄉間生活, 每月收入會低至二百美元或更少, 生活將會更加捉襟見肘。
這樣看來, 導致樓價高企的成因, 地少人多並非唯一致命因素, 更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是2008年由美國率先採取的量化貨幣政策, 由於量化熱錢甚少流入實體經濟, 反而是投資者借力低息槓桿資金湧進大城市搶購物業, 刺激全球各大城市的樓價迅速飊升, 導致各大城市的居民均埋怨無力置業, 故像面積廣袤的俄羅斯, 城市樓價還是高不可攀, 市民一樣埋怨置業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