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喜歡戶外活動, 自問是商場稀客, 上周烈日當空, 自己臨時取消了往郊外跑步的打算, 身旁老友推薦和伴隨, 我們走到一個公屋邨的大型商場品茗, 由於是日適逢公眾假期, 酒樓內人聲鼎沸, 按籌號估計要等候一句鐘才可入席, 老友先和稔熟酒樓知客打了招呼, 對方也建議我倆在商場到處逛逛消磨空檔時間。想起自己當年曾經也在這商場開設了一間分店, 不妨也趁這時間看看商場現在的進展, 檢討昔日放棄分店的決定是否正確。
想起當初選定在這裡設點, 是基於區內祇有這商場地下是連通地鐵站的, 故是外區客進出本區的必經之地, 做生意講求有「生水」, 即是有外來客, 否則便祇有塘水滾塘魚, 困小圈子難有作為。
然而, 這個原本設計為區內街坊服務的民生商場, 由於有地鐵連通, 再經領展刻意打做, 今天已轉變成了一個人流如鯽的消費商場, 在鄰近屋邨生活了數十年, 站在我身旁的老友慨嘆昔日的菜市場, 售賣手巾牙擦的小商店, 還有親力親為小老闆獨力經營的雜貨店, 都已經失去踪跡多時, 令老友的老伴每天迫著步行20分鐘到另一屋邨買餸, 老友更埋怨這商場除了茶樓之外,其他商店販賣的東西, 似乎都不是以屋邨街坊為服務對象。他邊行邊叫我留意擦身而過的兩旁商店招牌, 我才發覺這些商店十居其九名稱是用英文字母砌成的, 若不看店內陳列的貨品,根本估不出是賣什麼東西, 我真估不到「去中文化」已不知不覺深入到了這地步。
忽然想起香港的新樓推銷手法,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最近已發展到連一些中下價新樓也興起採用英文名稱拍攝宣傳廣告, 或許因為不容易找到中文名稱的緣故, 地產經紀也無奈採用物業的英文名稱向客人推介, 由他們自行堆砌出來的英文發音, 夾雜一些唔咸唔淡的普通話, 更為沉悶硬銷新樓盤增添了不少趣味性笑料!
採用去中文化手法真的有助促銷新樓嗎? 看來真的值得社會研究討論。